人出生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
漫话“人之初,” 畅谈“恶与善” 。

人从哪里来,西方和中国各说各话。人性又如何,西方和中国也是各说各话。
由于对这些人最基本问题的不同解释,建构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制度。
西方人说他们的初祖是夏娃。
夏娃生活在美丽的伊甸园里。由于经不起诱惑,偷食了禁果,怀上了身孕,被上帝逐出伊甸园。无视上帝的旨意这还了得,真是大逆不道。
罪恶的行为产生罪恶的结果,之后,生下的孩子尽管是无辜的,但是因为夏娃的缘故,他们与生俱来地带有原罪。
因而,西方人认为:人之初,性本恶。
由于这个假设派生出的西方文化也认为,自私自利,损人利己是人的本性。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说:每个个体应竭力保全自身,不顾一切,只有自己,这是自然的最高法律与权利,人追求私利的欲望一旦终止,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。
萨特更极端,认为“他人即地狱”。因而,道德秩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。西方的法制体系是在“性恶说”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。丢掉这一假设,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体系就会完全崩溃。
人们争相趋利的结果,便带来激烈的竞争,竞争要有序,便产生了法治。行为由权利界定,执法由权力制衡,法制的完备导致了法治的完善。把人们趋利的欲望规范法律框架之内,于是,产生了市场经济。
中国人说华夏的初祖是女娲。
丨女娲生活的年代,灾害频繁,天塌地陷,淫雨不断。女娲炼石补天,止住淫雨。
然后,又捏泥巴造人,由于捏得太慢便进行革新,改变造人技术,用一段绳子蘸上泥浆,用力一甩,甩出的每一滴泥浆就变成一个人。
培育万物的泥土,在女娲的手中造就了人类。女娲勤劳勇敢,作风正派,令后人敬仰。
因而,中国人认为:人之初,性本善。

中国人的“性善说”不是假设,而是确定的。儒家大师孟子说: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”,从善如流的词源就是这句话。
先哲们认为人性如此向善,只需用道德礼制即可约束人们的行为。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,便可天下太平,何必用法。
认为法治争讼的方式实无必要,人们通过教育、修养、道德和礼仪的约束就可规行矩步。
“修身而后齐家,齐家而后治国,治国而后平天下”,修齐治平,循序渐进地修养,可以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。
庄子的政治设计规划更具特色,他认为“弃玉毁珠,而盗不起;抛斗折衡,而民不争”,这很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了。
到了宋代,朱熹提出了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更进一步强化了以道德为核心的人治。
人治的前提是森严的等级划分,长幼有序,尊卑分明。人们对权力的界定和权力的制衡没有需求,更没有兴趣。
“自耕自种复自收,不知尧舜是我君”,这种田园诗般恬淡和谐的中国人治文化,产生出的只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。
"人之初"的两个不同版本描绘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。
西方的《人之初》写的是::人之初,性本恶,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。由此产生了市场经济,由此产生了法治文化,催生出工业文明。
中国的《人之初》写的是:人之初,性本善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由此产生了自然经济,由此产生了人治文化,仍然是农业文明。
何去何从,孰是孰非?
彼亦有是非,此亦有是非。
彼此相交融,今是而昨非。
2001年,诺贝尔获得者在欧洲集会,发表了欧洲宣言。
这些精英们指出:以西方文化的竞争意识融合东方文化的和谐精神,将创造出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奇迹。
壮哉斯言。
在《三字经》里找答案吧。不过《四柱命理预测》里说的“命中注定”这种“宿命论”是不是也是前贤之验?